天賦

把天與人分開,表明內心不接受天賦。

2014-3-12

道理

架構在愛之上的道理,才會接近真理。

2014-3-12


認真

認真應該有一個度,過猶不及。

2014-3-3


鏡子

我們最需要與對等的人做朋友。因為要有好的鏡子,我們的真我才能顯現。

2014-2-26


道德

無法把物質與精神割裂開來。物質豐富自然會滿足,滿足自然會善良。因此,幸福在於真正的豐富,道德在於真正的幸福。

2014-3-3

自由

物質與精神統一的那種狀態就是自由。物質豐富而精神缺乏,也會產生不自由的感覺。自由與否永遠是自己說了算,而不是別人的評判。

2014-3-3

融合

喜好越相近,價值觀越一致,彼此越欣賞對方。能夠欣賞自然會接受,最好的友誼不需要寬容,而只會顯現出一種融合。

2014-3-2

時間

應把時間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。處理好重要的事情之後,生活就能簡單和愜意。

2014-2-26


認真

大事由一系列小事組成,因此小事認真才能成就大事。

2014-2-26

信仰

真正的信仰是對生命有堅實的信心,不執著無知的事物,因此也不會去尋找什麼偉大的東西。

2014-2-16

鏡子

做事或與人相處,通常都是那個假我在表態。我們在留意,都是那個假我在留意。因此,自己的喜歡或厭惡無法作為標準,我們需要鏡子和邏輯。當看到一個人因吃而死,而這個人常吃我們喜歡吃的那些東西,就應該想一想生命是否需要那些,我們是否因為被誤導而喜歡吃。

2014-2-16 

語文

學好語文必須多聽多讀多講多寫。還須訓練邏輯思考,才能活用語文。

2014-2-15


天職

生孩子是天職,不生孩子是不履行天賦的責任。不過,如果希望世界更美好,應該更有意識地養育孩子。

2014-2-16

欲望

物質欲望膨脹意味著物質匱乏,精神欲望膨脹意味著精神空虛。欲望是需要不被滿足的結果。死亡問題未解決,物質就遠未足夠,精神也遠未充實。

2014-2-9


驚醒

萬物沉睡,其中一物被驚醒而成為人。人之所以要去探究,是驚覺自己的歸宿,也就是對死亡產生了好奇。好奇心很容易被埋沒,但它不脆弱,一旦條件許可,又會發芽長葉。社會在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人才,因此好奇心會有很多不同的土壤。

2014-2-10

經歷

經歷不過是一些無法改變的事實。感受已化作滋潤和警醒,而思考也早已開花結果。感覺已經不同以往,以前的思考又影響著當下。珍惜感受和思考的過程,只會為包袱增加無謂的重量。活好當下,用不著為未來準備一些無用或不會缺少的東西。

2014-2-9

分享

不少人每天都做著不感興趣的事情,索然無味也就無法回味。倒是應該思索一下,自己到底想做甚麼。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,才會有好東西分享。

2014-2-9


思考

基於事實,合乎邏輯,是正確思考的基礎。

2014-2-3 

利已

利己必然要利他,因為缺了別人自己也活不成。以為利人必定損己,或利己必然損人,都是未懂得真正利已的本意。

2014-2-8

安逸

人類之所以跑贏其他生物,是因為創造了文明。個人越來越安逸,社會越來越安穩,這是遠離原始狀態的收穫。無須獨力承受匱乏和危險,處於比較安全的地帶,人類更有條件創造美好的將來。死亡是生命最大的考驗。面對死亡,生命無法真正安逸。

2014-2-2


順應

廢除惡習就是順應天然。

2014-1-29

親愛

老虎看見一個活人會更覺吸引,那是對新鮮食物的需要。若老虎能與人互相守望,那才稱得上親切。人與人的感情也是這樣,能互相給予才能親愛。

2014-2-2


自然

與人相處,增長的多是生活上的智慧。與整個自然交流,才能開啟生命奧秘之門。

2014-2-2

可悲

對過去的執著,必然削弱當下體驗的完整性,因為完全活在當下才有完整的體驗。任何年齡都可以有人生的收穫,因此歲月的流逝並不可悲。可悲的是放不下過去了的歲月。

2014-1-26

習慣

思維習慣,決定一個人能不能客觀思考。若不能客觀思考,就只能找出主觀的理由。

2014-1-23

創造

人是被自己創造的。給予是人類最高的美德,這是愛。愛必須從愛一個人開始,這個人就是自己,這就是創造。當我們能夠創造,才有能力不斷給予別人。

2014-1-25

驕傲

生命需要物質,人生更需要精神。以為能滿足於簡單的生理享受,只是驕傲者的虛榮心和野性。

2014-1-22


神秘

當兩個人都能放下自我而融合,他們就進入神秘的境界。體驗神秘,是人生最大的快樂,因為神秘指向著永恆。

2014-1-22

成功

在苦難中表現軟弱的靈魂,在成功中也難顯高貴。但在苦難中堅強的靈魂,卻往往在成功中變得卑劣。軟弱的自我不容易度過苦難,而堅強的自我卻往往製造苦難。因此,不卑不亢才能走上自由的大道。

2014-1-22

理論

如果理性不足,那麼經濟學或心理學的理論也無法發揮作用。

2014-1-21

單獨

當一個人獨自工作的時候,他只屬於與其相愛的人。他是決策者、參與者和執行者,也是感受者、思考者、記錄者。

2014-1-14


平等

天然的“不平等”無法消除,因為那不是真正的不平等。機會本來就是平等的。沒有自由市場,每個人照樣可以努力嘗試。自由市場能讓整個社會更快接近動態平衡,而真正的平衡只是一個理想狀態。

2014-1-12


環境

選擇生活環境時,除了看生活成本,還要看生命成本。總成本低才是好的生活環境。

2014-1-14

自我

想做又能做的事情,才是應該做的事情。如果永遠處在自我之中,“弄清我是誰”必然是一個沒法達成的目標。因此,未剝離自我之前,這是不應該去做的事情。

2014-1-14

制度

人發現了怎樣能夠更自由,所以創造出新的權利制度。

2014-1-11

權利

權利是某些被別人承認並支持的權力。然而,除非這些權利真的能夠行使,不然就只是一些人在虛張聲勢而已。

2014-1-11

經驗

不學習就會沒有常識,一片空白學新知識也很費勁。經驗雖然是個包袱,但很有用,有足夠的意識才能不倚賴經驗。

2014-1-9

美德

雖然聽從別人的意見不算是一種美德,但創造者恰恰從聆聽中有所發現。雖然隨波逐流不是一種美德,但創造者能夠順勢而行。團結一起也不是美德,但創造者恰恰能成為那個領袖。

2014-1-7

規則

自由本身就是一條根本的規則。人們所做的一切,都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權利,就是為了更加自由。

2014-1-6


信念

保持好奇心必須有一個信念,相信世界必將更美好,而自己將會活得更久。沒有這種信念的生活是無趣的。

2014-1-5

內耗

意識到物質過多會變成負擔,是第一步。下一步是意識到精神欲望仍然是一種內耗,必須及時滿足自己對創造的需要,才不會讓精神欲望膨脹。

2014-1-5

及時

智者及時滿足需要而不產生欲望,也就是把消費欲望轉化成創造力。

2014-1-5

財富

能接受過去並總結經驗,以此為基礎建設未來,經歷就是財富,不然就是負擔。

2014-1-2

天賦

由智慧的結晶所賦予,是天賦之意。由傳統所形成,是說承傳自第一個有覺知的人。

2014-1-5

時間

時間是虛擬的,快慢只是我們的感覺。我們走得快,就覺得時間慢,走得慢就覺得快。能感覺的都已過去,每一個當下都已完整。

2014-1-2


背景

鑑賞金子要了解金子的特性,欣賞經典要了解其歷史背景。

2013-12-24



自私

病態的自私會做“損人不利己”的事情,這是因理性不足而導致的。算計別人以為能夠利己,但算得不夠準確,或不夠長遠,結果是不能利己。

2013-12-25

沉默

不說出來就不確定別人能不能理解。沉默是懦弱,也是一種圓滑。

2013-12-24

衝突

親和能引致喜歡,恐懼則引致厭惡。算計和野心都是初階理性,很容易與情感起衝突。

2013-12-24

學習

學習如何更好地學習。能夠看到自己在進步,學習就是一個快樂的過程。

2013-12-24

快樂

人的不快樂也源於智力活動。當思想和現實不一致,又未能發現思考的失誤,這是很令人沮喪的事情。勤於思考,培養基於事實和邏輯的思維,容易想通看透,智力活動就會有比較多的快樂。

2013-12-17

隨機

隨機地不斷往一張白紙灑上墨水,最後必然只能得到一張黑紙。這反映理性和秩序的重要。

2013-12-14

交換

交換能處理利益關係,但對感情關係無能為力,因為感情無法量化。套用市場模式,親密關係得到的將會是挫敗感而非自由感。最終的解決辦法是主動給予,而不是被動交換。

2013-12-13

融合

在融合中克服自卑的恐惧。

2013-12-4

意識

意識與自由互相促進。意識到自己的能力,利用環境而增加自由,又促進意識的發展。意識與自由是同時發展的,兩者幾乎是同一回事。這就是自我創造。

2013-12-13

感情

孩童式的感情都是以自己為第一位,成熟的感情才會以“我們”為中心。

2013-12-2


滋味

嚐過真愛的人,才說得出幸福的滋味。

2013-11-24


計較

雖然不計較恩怨和得失是一種寬容和超脫,但如果覺得計較不好,不計較才好,就仍然是對是非對錯的一種計較。對小事不計較,能擁抱別人而給人寬容和溫暖的感覺。對大事不計較,雖然超脫,但也會對別人缺少關心而顯得冷漠。這種不計較其實是一種極端的計較。

2013-11-24

接受

生命的快樂包含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滿足,意味著人們必須取得平衡,才能獲得最大的快樂。人是大自然的一部份,接受大自然才能快樂。而接受大自然又要從接受人的一切開始,也即是從接受自己開始。

2013-11-24

意志

在本能的驅使下,人類的不完整意識產生了意志,與喜歡自由的天性發生了衝突。我們的內心想要真自由,卻受意志的束縛。意志是壓力的來源,所以與自由相違背。如果意志是對自由的一種期待,那麼放鬆意志才會如願以償。 “自由意志”是一個隱含矛盾的概念。

2013-11-22

開花

當意識之光照進了心靈,人產生了根本的變化,希望智慧的種子在心中發芽並開花結果。這意味著意識在增長。當人們不再需要紮根於黑暗,能夠讓自己上升,內心才真正沒有矛盾。

2013-11-21


當下

沒有把足夠的注意力放在一件事情上,而是把心思穿梭在遙遠的過去與未來,這種情況很普遍。不能專注當下,難以準確地權衡事情的輕重。當下是近期的一個小範圍。

2013-11-16


欠缺

有時弱智和超常很接近,都是生存能力或生活能力有所欠缺。

2013-11-16

理解

理解自己與理解別人是同時進行的。沒有別人作為對照,我們無法理解自己。

2013-11-16

悟性

聰慧的人有悟性。有悟性的人自己是乾柴,也是火種,能夠點燃自己的智慧。聰慧是有好用的頭腦,而不是已經有足夠的知識。吸收快,思考快和準,就是有悟性。

2013-11-16

主人

男人與女人共同構築一個家。好女人管理好一個家,但不會把男人當成家具。好男人為一個家添磚加瓦,但不會把女人當成擺設。男人和女人都是一個家的主人。

2013-11-16

幸福

幸福是多方面的心滿意足,覺得自己幸運,有福氣。

2013-11-16

覺醒

父母是社會的一份子,又不知不覺地成了社會束縛孩子的工具。能喚起社會大眾的覺醒,我們的孩子才會有更美好的環境。

2013-11-12

永恆

如果肉體能夠不死,有沒有靈魂無所謂。如果靈魂能夠不死,有沒有肉體無所謂。死神把肉體與靈魂割裂了。讓肉體與靈魂重新融合,健康快樂地生活,就是踏上一條擺脫死神而通往永恆的路。

2013-11-11

寬容

大智者無所謙亦無所不謙,大善者無所寬容亦無所不容。

2013-11-10

全知

人因為無知而創造了神,然後假借神的全知,以顯示自己無所不知。可惜他們不知道神是否真正全知。

2013-11-10


慷概

有些時候,對己揮霍也是對別人慷概,對己節儉也是對別人吝嗇。

2013-11-10

矛盾

自由是個人的感受,道德是社會的規範,而死亡令兩者產生了矛盾。因為人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能感受到自由。理解死亡的意義而不再恐懼,才有化解矛盾的可能。死亡的意義就是人生的意義,在於尋找不死之路。

2013-11-10

母愛

父親應是男孩第一個崇拜的人。父親催促男孩成長,如果方法激烈,就會被男孩視為敵人,或者是無上的權威。這是父愛的副作用,當由母愛去平衡。

2013-11-4

思考

正確思考比獨立思考更重要。獨立地胡思亂想不容易找到有用的答案,哲學課程應該指導人們如何思考得更有效率。

2013-11-3

品格

真正有才智的人,品格不會差。人品與才智相輔相成,是同一類東西。

2013-11-2


 ​

愛情

愛情講究融合。若兩個人不能融合,又不想離開,第三者就成了兩人之間的填充物。三角鼎足,維持了穩定的競爭態勢,變成沒有機會實現融合。

2013-11-3

驕傲

不卑不亢不是驕傲,奴顏婢膝不是謙卑。高貴和低賤都是導致驕傲的觀念。

2013-11-2

功課

有了現代醫學,肉體的痛楚已經比較容易克服。怎樣克服精神上的痛苦,是現代人真正難做的功課。

2013-10-27

美好

活著就是美好,就是好運。能這樣想,活著就會變得更美好。

2013-10-27

科學

經過宗教和哲學,我們走上科學的道路。在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上,宗教沒有給出合理的答案,哲學沒有給出確實的答案。只有以科學的方法去探索和驗證,我們得出的答案才是合理又確實的。

2013-10-27

流動

幸福並不實在。有智慧的人能看出幸福的流動性。

2013-9-29


幸福

幸福像一條地平線,越努力去追趕它越是離去。當我們懂得欣賞,它就在那裡了。權力之所以不能支配命運,是因為命運有最大的權力。金錢之所以不能買來幸福,是因為幸福無價。

2013-9-29

保障

喜歡一個人是感性上的事,憑直覺沒有錯。贊同一件事是理性上的,憑直覺就不好了。直覺和觀念都是一些慣性,在新環境中容易出錯,因此都不是看人處事的最穩當保證。拋開習慣和經驗,以眼前的事實為依據,在純然的意識中判斷人和事,這種做法最理性,因而最有保障。

2013-9-29

答案

對我們來說,世界不是物質的,也不是精神的,而是身心的。我們以身體去感覺世界,這時世界有物質性,當我們以心靈去享受世界,世界又有精神性。因此,人生的意義就在於發現和感受世界的真正本質。至於有沒有上帝,人死後有沒有靈魂,這些問題都可以憑理性去歸納,然後得到答案。

2013-9-28


世間

快樂讓人發現世間的美好,痛苦讓人記住世間的不足。有些人由快樂得到提升,另一些人必須經歷痛苦才能成長。

2013-9-22

 ​​​​


屬於

如果有幸福,就不會再去追求幸福。不要一味堅忍,接受別人的幫助仍然是愛的一種表現。屬於我們的親情,永遠都屬於我們。屬於我們的苦難,永遠都無法讓別人承擔。

2013-9-22

激情

帶有尊重的激情才是愛的表現,否則只是佔有欲的表演。

2013-9-22


體驗

能夠總結和歸納才有智慧。在人際關係的問題上,有愛才有真實的體驗,由仁而入智。

2013-9-16

 ​​​​


探索

哲學是思維的訓練、理性的培養。要給出關於世界局部或整體問題比較準確的答案,都需要科學。有科學的頭腦,自然會減少盲目、被動、糾結和痛苦。哲學讓人從沉睡中醒來,科學讓人踏上真正探索之路。

2013-9-22

需要

如果有一種同情,它不包含同情別人的自尊,那是假的同情。如果有一種尊重,它不包含尊重別人對同情的需要,那是假尊重。同情和尊重共同生長,可以看成是同一種情感需要。

2013-9-16


觀點

如果苦思冥想亦無法解答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問題,一些人會繼續苦思冥想,另一些則會積極投入到實踐中。這就是兩種不同的世界觀和人生觀。

2013-9-15

討論

有病就必須治,不必治的不是病,而治不好亦只是暫時的情況。有問題就要討論清楚,用不著討論的不會成為問題,而只要願意討論又有時間討論,一定能討論清楚。

2013-9-16

心態

被提拔與被選舉都會有誠惶誠恐的心態。分別在於前者會因忠誠而感到壓抑,後者會因開放而真情流露。

2013-9-9


父母

孩子的靈魂與身體都在成長,那是為適應環境的自我創造。孩子的未來,是由他們成長的環境決定的,而不是因為他們早有固定的靈魂。父母是孩子成長環境的一部份,因此他們的管教方法會影響孩子的發展。

2013-9-9

人格

有獨立人格的父母很自然會欣喜兒女的獨立。能信賴人類的後代,相信孩子的自立能力,也就無須太多惦念。沒有養成獨立個性的孩子反而要多留意,他們必須丟掉在家養成的習氣才會活的更舒適。

2013-9-9

信仰

如果真的有奇蹟,有沒有信仰世上都會有奇蹟。如果有罪可犯,有沒有信仰都會有人犯罪。 “見而信”是接受現實,“信而見”是產生幻覺而已。人雖然無法知道一切,但用不著以信仰去終止求知,除非已經到達生命的終點。信仰是恐懼的產物,是一種壓抑。信心則是希望,是愛。身心健康才會對大自然包括人類產生真正的信心。

2013-9-7

成熟

人不斷長大,有些人的心靈成熟了,有些人的腦筋變頑固了。不相信明天會死的人真的老了,唯有怕死的人才是孩子。

2013-9-1

 ​​​​


選擇

不需要選擇才有真正的自由。

2013-8-30


有用

關乎心靈的書是最有用的書。心靈健康就會有切合實際的想法,也會有好的生計。關乎生計的書不一定有用,因為令心靈疲累的生計也會讓人生乏味。廢話連篇的書不但無用,還會令人糊塗。

2013-9-1